工程测量两大任务
设计测量——测定(测绘),地面、图纸的施工测量——测设(放样),图纸地面的施工准备阶段——建立施工控制网,在施工场地建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作为建(构)筑物定位及细部测设的依据。
施工阶段——建(构)筑物定位和细部放样测量,把建(构)筑物外轮廓各轴线的交点,其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实地标定出来,然后根据这些点进行细部放样。
工程竣工阶段——竣工测量
通过实地测量检查施工质量并进行验收,同时根据检测验收的记录整理竣工资料和编绘竣工图。
变形观测——对设计与施工指定的工程部位,按拟定的周期进行沉降、位移与倾斜等变形观测,作为验证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的依据。
地面点位的确定
测量工作的实质——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确定地面点位的基本要素
水平角 —— 角度测量,水平距离 —— 距离测量,高差 —— 水准测量
水准面:设想有一个自由平静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我们把自由平静的海水面称为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水准面有无数个,其中通过平均海水面的一个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它作为统一高程的起算面。水准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我国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 我国新的国家高程基准面是以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19年间的验潮资料计算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高程的统一起算面。 在“1985国家高程基准”系统中,我国水准原点(青岛观象山)的高程为72.260m。
已知:1、2两点边长D12;导线边12的坐标方位角α12; 1点的坐标(x1,y1) 计算:2点的坐标
已知:A、B两点坐标(XA,YA),(XB,YB) 计算:距离DAB;方位角αAB 坐标增量:ΔxAB=xB-xA ΔyAB=yB-yA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坐标系 表示地面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L和大地纬度B表示。
基准面:参考椭球面
基准线:法线
高斯投影 高斯投影:横切椭圆柱正形投影。又称为高斯—克吕格投影。目的:将球面坐标转换为平面坐标。 方法:使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与椭圆柱体相切,展开后为X轴,向北为正; 赤道展开后为Y轴,向东为正。
坐标原点: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交点 x坐标:中央子午线的投影向北为正。 y坐标:赤道的投影,向东为正。
中央子午线和赤道投影后成相互垂直的直线。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离中央子午线越远变形越大。 为保证投影精度,必须采用分带投影。 6°带的划分 为限制高斯投影离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形愈大的缺点,从经度0°开始,将整个地球分成60个带,6°为一带。 6度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3度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我国位于北半球(赤道以北),x坐标值均为正值,而y坐标值则有正有负。为了避免y坐标值出现负值,我国规定将将自然值的横坐标Y加上500km的常数。 为了能正确区分某点所处投影带的位置,规定在横坐标值前面标以两位数的投影带带号。
独立坐标系是相对于国家统一坐标系的一种局部地区的坐标系。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没有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那样严格的规则,主要表现在: 坐标系X轴所在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可按不同要求采用其他的经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坐标轴X轴的正方向不一定指向北极,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确定,具有某种实用性; 坐标系原点不一定设在赤道上,一般设在有利于工作的范围内,具有相应的区域性。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测量误差的定义 真值:客观存在的值“X”(通常不知道) 真误差:真值与观测值之差,即:真误差=真值-观测值
(2)测量误差的反映 测量误差是通过“多余观测”产生的差异反映出来的
(3)测量误差的来源 测量仪器:仪器精度的局限、轴系残余误差等。
观测者:判断力和分辨率的限制、经验等。
外界环境条件:温度变化、风、大气折光等。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系统误差 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例如:钢尺尺长误差、钢尺温度误差、水准仪视准轴误差、经纬仪视准轴误差。
(2)偶然误差 (随机误差) 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特征:具有一定的限度;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同。